号召抵制新国货是一种无知

昨天,一篇呼吁抵制新国货小米的文章,在网上流传。这篇文章,总结起来,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:小米的低价,获得了消费者,在消费者量的支持下,就有能力与上游厂家谈判,会伤害上游产业的利润,而上游的研发又需要大量资金。所以,小米的低价通过侵蚀上游利润的方式,最终会损害整个电子芯片产业。

这个结论是错误的。

首先,文章对市场的认识是错误的。

在一开始,文章以Uber为例子,指责Uber伤害到交通行业。不过,市场是动态的,只要司机、车、消费者的需求还存在,没有滴滴与Uber,市场中还会有新的模式出现。与此同时,市场的动态变化也是缓慢的,不会出现Uber或滴滴一夜之间就倒掉,交通行业天下大乱的情况。如果说,滴滴与Uber的系统可能会一夜之间崩溃,那么,同样的,出租车司机也会在一天之内举行罢工。甚至,即使出现这种情况,也不要紧,北京的黑车司机在自己车上挂的红色小灯,已经告诉我们市场会怎么来应对这种情况。

所以,文章中所谓的滴滴与Uber控制交通行业,既是静态地看待市场,认为市场无法变化以适应新情况,同时又认为整个市场会一夜之间彻底颠覆。这既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,又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之中的。

更何况,市场是细分的。现在既有Intel至强CPU,8核16线程,价格1万元左右,也有双核CPU,价格仅仅200元。在手机市场,既有小米,也有苹果。所以,只要有需求,不用担心卖不出好价钱。

其次,文章也不了解科技史。

从20世纪60年代中,到现在为止,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规律都符合摩尔定律。摩尔定律是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·摩尔(Gordon Moore)提出来的。其内容为:当价格不变时,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,约每隔18-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,性能也将提升一倍。换言之,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,将每隔18-24个月翻一倍以上。更简单的说,同样性能的电脑,会越来越便宜。60年代中期IBM耗资50亿研制的IBM360系统,按计算能力计算的话,现在只值3美分。

实际上,芯片行业、电子行业的巨头们,从来不害怕这个趋势,相反,他们积极利用这个趋势。在90年代末,Intel就力推低价电脑,试图把价格降到600美元以下,在21世纪初,这个价位进一步降到200-250美元。当年,OLPC积极策动“一百美元笔记本”,英特尔则在印度、墨西哥推动Community PC,在中国,主要与海尔推动农村电脑。2007年,Intel与中国政府联合推广Classmate PC,价位在200美元,以帮助中国基层教师与学生用上电脑。

著名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,松下幸之助的理念则是,“把大众需要的东西,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。”除了上游产业迎合这个趋势,在下游中,康柏、DELL、神舟都以低价闻名,并由此具备向上游厂家的价格谈判能力。显然,它们不但没有损坏整个PC行业,反而极大地发展了PC行业。

难道,芯片行业与电子行业巨头对低价的观念与实践,不足以说明低价并不是行业的死敌,而是行业的利器吗?这背后的原理就是低价带来更大规模的使用人群,利用规模效应,来抵消价格下降,获得更大的利润。

既不了解市场,又不了解科技史,那么,必然的一个结果就是,不了解价格在科技市场中的作用,不懂成本、利润,价格的信号传递与资源配置作用。实际上,价格是一种信息机制,它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,把需求传递给上游的资源分配,进而调节行业的发展方向。

根据摩尔定律,当价格不变时,约每隔18-24个月,性能也将提升一倍。反过来说,如果消费者所需要的手机性能,没有18个月翻一番,那么,价格必然保持不住,会越来越便宜。

在手机领域,目前,手机性能的提升,受限于电池等环节,已经变缓。苹果6能玩的游戏,苹果5也能玩;三星S6能使用的APP,放到S4甚至S3上一样运行。既然如此,消费者购买更强性能手机的需求就降低了,手机厂家采购更强芯片的动机也降低了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说,小米的存在,是通过消费者对手机性能与价格的抉择,把市场对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传递给上游厂家。

这个趋势在科技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。

在上世纪90年中,出现了第一代3D显卡。3DFX公司的Voodoo与其后NVIDIA公司的riva128,需要1000元,还需搭配较好的CPU与内存配置。而现在,一般人使用的显卡只需要500元。除了摩尔定律的作用外,另一个原因就是显卡的3D能力,已经逐步超过消费者的需求——在1080p的屏幕上实现每秒40帧,已经不需要太好的显卡。于是,通过价格机制,需求传递到上游厂家,资源被投向CPU领域,投向移动领域。

不过这个状态即将改变。最近,被微软收购的Oculus Rift以及三星等厂家的虚拟现实头盔,逐渐成为热点,可以预见的是,消费者对显卡的3D能力需求,会迅速地提升。因为在虚拟现实中,需要同时渲染左右眼两幅画面,为了不产生眩晕,帧率也要求更高,这都提出对显卡更高的要求。而且,在虚拟现实中,浸入感、真实感会要求更高的特效水平,比如更真实的毛发运动,更真实的光线效果,更真实的物理效果。这就意味着,对消费者来说,显卡3D能力的边际效用提高了,消费者就会愿意承担更高的边际成本,于是,消费者会提高显卡的预算。而在此之前,为什么要那么好的显卡呢?

所以,价格机制,反映了消费者、市场对技术方向的选择。

在真实市场中,众多公司在市场中竞争、试错,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。这种机制的代价是极大的,有巨大的研发投入收不回来,项目失败,甚至公司破产。计划经济者,对这些浪费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。

在作者观念中,创新是一种计划经济的、占有道德高点的行为,下游应该为上游贡献,这类计划经济观的类似表述,中国人可谓耳熟能详。比如,国家投了那么多钱,搞了一个某某标准,不能浪费,所以,一定要上自己的标准,一定要禁外国的标准。这个主语是国家。当然,那篇文章不好意思用国家当主语,更不可能用资本家当主语,但主语换做“上游厂家”,虽然更加迷惑人,但终究本质是一样的。那么,北斗同样用了这么多钱,手机厂家是应该为了低价格,不要这个芯片呢,还是政府为了保持上游厂家的利润而强行摊派这个芯片呢?如果不考虑北斗的利润,消费者为什么要考虑高通的利润呢?

实际上,如果高通破产了,正是市场机制的优点,而非缺点,证明了高通的方向,不符合科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。科技史中,不乏类似案例。为了在计算机技术上赶上和超过美国,1981年,日本雄心勃勃,以政府为主导,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。与此同时,PC系统与网络化在美国兴起。十年后,在耗资4亿多美元之后,日本政府不得不终止该计划。

与计划经济观念不同,市场经济观念认为,这些浪费,是技术发展的必要过程。从这个角度,文章更深层次的缺陷在于,缺乏对市场经济机制的了解。作者以高端产业链的利润为理由,批评下游产业,这看起来是为了科技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。实际上,文章的思想底色却是苏联式的创新模式与工业模式,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底色。

文章引用美国知名学者麦克尔·R. 所罗门的《消费者行为学》里所谓成熟消费者的概念,认为“社会公民,了解企业采用这些战术的消费者行为基础,也有助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,呼吁政府适时采取措施,限制那些有损我们利益的企业行为”。

或许我孤陋寡闻,不知道什么所谓的消费者道德,但我知道,自私自利的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,在这个基础上,建立起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大厦与市场经济。而另一句堪称经济学基础的名言也告诉我们:“我们所需的一日三餐,不是来自屠夫、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施舍,而是来自他们为了自己利益的打算。”

所以,买小米,使用Uber与滴滴专车,都没问题,只要你能从中得到好处。那么,这就注定对芯片行业,对交通行业,没有任何伤害,相反,会使那些陈旧的、落伍的,或者不该深入的行业方向被淘汰掉。

来源:腾讯